六年制教学大纲
(供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前 言
病理学(Pathology)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病理学的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包括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转归和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原理和本质,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本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根据本校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学时,在2000年制定的教学大纲基础上修订而成。
教学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反映现代科学水平,通过理论讲授与实验课实习,使学生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必需具备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与实践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新进展及新技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方便学生学习,本大纲将教材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掌握”即对教材内容必须要理解透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熟悉”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能理解清楚,记住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是要求能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能记住内容的梗概。
理论教学部分
绪论
1.目的要求:
了解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及基本任务。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2.教学内容: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目的要求:
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掌握变性的概念;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掌握纤维素样坏死的概念及其病理变化;熟悉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及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熟悉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了解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的概念;
掌握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熟悉坏死的结局,掌握凋亡的概念及其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了解凋亡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2.教学内容:
(1) 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
(2) 细胞、组织的损伤:原因、机制、类型和形态学改变。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1.目的要求:
熟悉修复的概念;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掌握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熟悉纤维性修复的概念,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作用及结局;掌握瘢痕组织的形态,熟悉其对机体的作用。
掌握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熟悉骨折愈合的过程;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2.教学内容
(1)修复与再生的概念,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2)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作用及结局。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3)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皮肤创伤愈合、骨折愈合的基本特点。
(4)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目的要求:
熟悉充血的概念和类型;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基本病变和后果;掌握肝、肺淤血的特点。
了解出血的概念、分类和病变。
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形成条件、机制及血栓的类型;熟悉血栓形成的过程、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掌握栓塞、栓子的概念和血栓栓塞;熟悉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其它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掌握梗死的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熟悉梗死的原因
2.教学内容
(1) 充血的概念和类型,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肝、肺慢性淤血的病理特征。出血的概念、原因及类型。
(2) 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机理、过程、血栓的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3) 栓塞及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4) 梗死的概念、原因、类型及各型的病变特点。